?
學生“階梯閱讀”中教師的角色定位
江蘇省海門中學語文組? 邢延
通訊地址:江蘇省海門市育才路1號
電話:13815236966
?
閱讀的過程不同于課堂教學,在同樣的文章面前,教師與學生某種程度上是平等的,教師并不掌握絕對的話語權,更不可能用一種外在的形式(比如講臺、黑板等)來彰顯自己的權威,所以,在學生充滿個性的閱讀過程中,教師能做什么,應做什么?值得我們好好思考。
我們的南通市級課題“中學語文‘階梯閱讀’的實踐與研究”,就力圖通過具體的閱讀書目介紹、閱讀方法指導以及閱讀過程推進等一系列舉措,在教師自身閱讀不斷深化、拓展的同時,給予學生更多更有效的的引導與扶持。
?
首先,閱讀篇目的制定,需要教師的參與,教師是必定的閱讀先行者。
我們意識到要重視閱讀的層級,盡管語文閱讀文本很難有明確的梯度劃分,但是“階梯閱讀”的指向并非只是書籍的類目,而是著眼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層遞,而在實際的閱讀過程中,學生往往也忽略、不重視文本的深入閱讀,這就需要我們關注學生起點與層次,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已有知識結構、心理特征、接受水平,給予不同的學習內(nèi)容。
前一段時間,柴靜的《看見》很火,之前學生大都看過柴靜的電視節(jié)目《看見》,這本書是不是值得學生一看?我先把書買來,自己進行一個先行閱讀,在自己閱讀過程中,結合課堂上的一些內(nèi)容,把作品中一些比較有意思的話讀給學生聽,引發(fā)了學生自己閱讀的興趣,學生不等放假就紛紛買過來看,假期里圍繞著這本書寫讀后感的也是很多,而且不乏自己的見解:“柴靜對人性的理解并不是刻意的,而是認識到每個人內(nèi)心的善與惡都是相似的,無論是做好事的人,還是做壞事的人,只是有些人的惡被深藏著,也許到某個時刻,遇上某件難以承受的事情,便會迸發(fā)出來,而有些人的惡只是這樣早些迸出罷了?!?/p>
“在事實面前,不是每個人都會追求真相,在真相面前,不是每個人都會獨立思考,獨立思考的過程,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堅持。我們要學會‘看見’?!?/p>
“《看見》中閃耀的不僅僅是一個新聞記者對于真相的一路探尋,相反,更加感動我的是對于信仰的堅守,這樣的一份堅持或許不是所有人都認同的,但人生的路踏著的是自己的心血與汗水,值不值得,意義何在,終究是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人生的命題很大,是我們所不能掌控的,但至少一路走去,給自己一份堅守,一份執(zhí)著,縱然前方風雨多晴日少,你也能信步從容,感動自己?!?/p>
在我的先行閱讀中,我感覺到,這些剖析時事、關注社會的電視本身對學生有較大的吸引力,而柴靜的文字“恬靜中的理性”也能激發(fā)學生的思考。就他們的知識水平而言,讀懂這些文字,并在這些文字的感召下有些進一步的思考與感悟,也是可行的,這些書既能滿足他們的一些好奇心,也能讓他們對社會對人性有一些更多的或者說不一樣的認識,事實也證明他們的收獲也在我們教師的意料之中。
?
指導學生閱讀,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,拓展他們閱讀的視野,教師是閱讀的引領者。
我們“階梯閱讀”的任務之一,就是要用用具體的階梯目標引導其構建不同的閱讀方式,進行不同內(nèi)容的閱讀指導與訓練。
閱讀的過程,不光光是學生讀懂文字的過程,它更是學生與文本對話、體會文章妙處或把握作者思想精髓的過程。那么,我們對學生的閱讀,不僅只是一個量的要求,還需要在閱讀內(nèi)容和閱讀獲得的感悟認識上對學生提出一定的要求。
一方面,我們給學生的閱讀進行一定數(shù)量的“書面作業(yè)”的布置,要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,及時摘抄感動自己的文章內(nèi)容,并從對文字的賞析與對內(nèi)容的思考兩個方面展開,分別完成“點評”與“感悟”,所謂的“點評”,是側(cè)重對文本內(nèi)容的分析概括或者是文本藝術技巧及其表達效果的鑒賞,而“感悟”則是側(cè)重于由文本引發(fā)的思考,或者結合自我的認知,或者結合對社會現(xiàn)象的觀察思考等等。
然而總是有一些懶于思考的學生浮于表面地完成一些簡單的湊字數(shù)的“作業(yè)”。比如有這樣一份摘抄:“總理一坐到桌前,就戴上了一幅藍布袖套,那樣子就像一個坐在包裝臺前的女工?!?/p>
這個同學做了這樣的點評:“一個很普通的比喻,卻將一位一心為公、清正廉明的偉大總理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,表達了作者對周總理的愛。”
這就是閱讀思考中的“簡單幼稚的傾向”,看似寫了幾句,但大都是套話,摘抄的內(nèi)容本身簡單,而結合文本分析的實際內(nèi)容與意義很少,這樣的應付式的作業(yè)有什么效果呢?還能奢望它對自己的認識有多少提高呢?
還有一種傾向,它的“粗疏”的隱蔽性較強,從形式上看,它的分析沒有任何缺漏,但是從內(nèi)容角度而言,仍然是浮于表面的。
比如閱讀梁實秋的《雅舍》,有學生寫了這樣一段點評:“此文段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,形象生動地表現(xiàn)出了月夜的雅舍,雨中的雅舍,將不同景色下的雅舍表現(xiàn)得淋漓盡致,也使我陶醉在這美景中了。”這樣的分析無甚差錯,但是缺乏個性,我將之稱為“呆板程式的傾向”,長此以往,學生會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每次過關,但實際的認識提高深入?yún)s只能是寥寥的了。
同時,我們教師要注意的是,文本的解讀其實是多向的,文本解讀實質(zhì)體現(xiàn)了三個方位的互動:教師與作者的對話,學生與作者的對話,學生與教師的對話。教師要積極誘導學生思維的發(fā)散性,讓學生形成有意義的個性化的解讀。
有學生這樣一段閱讀摘抄與感悟:
摘抄:遲子建《我們到哪里散步》
對于我這個筆耕在家的人來說,每日必不可少的一項運動就是散步,可是每每我走出家門,都要躊躇良久,我去哪里散步呢?我就像一個迷路的孩子,茫然無從地站在街巷中,看著熱鬧的市井生活景象,心底涌起無邊的蒼涼來。人在本質(zhì)上是孤獨的,自然往往能給我們孤獨的心靈帶來某種安慰,可城市中的我們,離自然是越來越遠了,我們的孤獨,又有誰知呢!
感悟:
回首陶淵明“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”的悠閑愉悅,松尾芭蕉“疲憊不堪借宿時,夕陽返照紫藤花”的辛勞之后的驚喜,在現(xiàn)在看來都是那么的奢侈。人與自然的關系再也回不到過去,兩者相融也早已成為無稽之談。與歌曲中“成為永遠的櫻花樹”這般和諧相對的,是充滿銹氣的現(xiàn)實。連保護環(huán)境也是為了發(fā)展的現(xiàn)在,無人可以阻擋時代向著背離自然的方向前進。作者心中的缺口,大概會一直這么空下去。我們能做的,只有在碎石間發(fā)現(xiàn)無名小花時,心中泛起一絲寬慰。
這段感悟文字,由遲子建的文字引發(fā)思考,既聯(lián)想到古今中外的詩詞佳句,來表現(xiàn)曾經(jīng)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美好,又聯(lián)系現(xiàn)實,表達對現(xiàn)實的無奈,最妙的是以一幅生動的場景細節(jié)作結,給人一種余味無窮的想象感,而這些,起自教師方法的引導,最主要的卻在于學生自己的豐富的聯(lián)想與想象,學生自己的個性化的解讀給教師意料之外的驚喜!
教師在閱讀過程中,應該始終牢記自己的指導職能,從方法入手,做學生閱讀的引領者,讓他們的閱讀能力如同階梯一樣,步步提高。
教師要成為學生閱讀的引領者,另外一層意思就是說教師的閱讀高于學生,其中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教師閱讀的視野要開闊,認識要深刻。不是拘泥于一本書,一本流行的作品,而是要建立起自己的閱讀體系,給學生閱讀的指導要能開一系列的書目,讓學生在一個較為寬泛的閱讀自由選擇空間里進行遨游。
在推薦書目的安排上,我們安排了一個主題閱讀:“認識中國人”,我們推薦了一本史密斯的《中國人的性格》,與此同時,林語堂的《吾國吾民》、辜鴻銘的《中國人的精神》柏楊的《丑陋的中國人》也一并向?qū)W生進行介紹。
教師要有一定的閱讀量,而且要有一定的開闊的眼光,綜合分析概括的能力,同時,教師也要有“大閱讀”的觀念,即閱讀不限于書籍,而應該把視野投向廣闊的社會,“處處留心皆學問”,在新的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師,應該時刻不忘提高自己的學識水平,以最先進的思想武裝自己,能夠調(diào)動多種方法巧妙激發(fā)學生學習興趣,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切實的提高。
?
我們強調(diào)教師閱讀的先行與指導作用,但并不意味著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有絕對的掌控權。教師和學生的閱讀應該是平等的,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圍繞閱讀的交往,不再是傳統(tǒng)意義上的教師“統(tǒng)治式”地講授,學生“被統(tǒng)治式”地接受,教師與學生之間應該是一種“準平等式”的狀態(tài):一種表現(xiàn)為教師對學生閱讀的內(nèi)容和閱讀觀點的包容,另外就是指教師應該關心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情感體驗,對于學生閱讀中的困惑,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來體驗學生產(chǎn)生的任何情緒并與之進行平等有效的交流探討。在尊重學生尋找閱讀的重點突破口,以期取得針對該層級水平的閱讀成效。
學生的成長一般來說包括三個方面,即學生知、情、意的主動建構。知,即學生的認知智慧,包括知識習得與知識判斷;情,即學生的情感體驗,包括情感獲得與情感控制;意,即學生的意志形成,包括意志培養(yǎng)與意志保持。知識習得與知識判斷是可以通過教師的單方傳授獲得,但是情感體驗與意志形成非是簡單的單向交流,也不是短期即可見效,而是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長期的雙向的交流互動才能形成。
而情感和精神層面的溝通也恰恰是人與人之間最愉悅最深入的交流,師生共同感受、體驗文本,一起受到感染和熏陶,引起共鳴。
教師一方面應把對文學作品的深切感悟,融入到自己豐富的生活體驗中,來和學生敞開心扉真誠交流,只有和學生取得情感的溝通,才能使所學的知識對學生的情感、態(tài)度、價值觀產(chǎn)生影響。
另外一方面,還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與他們溝通。我們有學生在寒假里閱讀外國小說,在我看來艱澀難懂,而他們卻甘之如飴;有的學生沉迷于推理小說,強化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,其實也未嘗不可。教師不妨也可以利用一些課余時間參與到他們喜歡的作品的閱讀中,了解他們的興趣,與他們有閱讀的互動交流。同時要關注和尊重學生閱讀的真切體驗的個性化見解,而不能輕易地忽略、排斥、否定,否則教師非但不能打開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,反而會給學生思維設置了瓶頸或藩籬,嚴重地打消學生的積極性。
蘇霍姆林斯基曾經(jīng)說過:“學生眼里的老師應當是一位聰明、博學、善于思考、熱愛知識的人?!薄盀榱耸箤W生獲得一點知識的亮光,教師應吸進整個光的海洋。”閱讀是一個需要終身完成的任務,我們每個人都在閱讀的路上不斷跋涉。教師,在給學生遞上拐杖進行指導的同時,千萬不要忘了自己的提升,讓自己走得更遠,更穩(wěn)。讓遞到學生手中的拐杖更有力量。
發(fā)表于《語文教學通訊》2013年12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