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通過語言藝術實現(xiàn)地理教學效果最優(yōu)化
江蘇省海門中學(226100) 李紅克(13862861066)
自上個世紀70年代末,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(yōu)化理論傳入我國,已有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接受了這一理論。巴班斯基認為:最優(yōu)化向教師指出了費力較少而又能達到較高教育教學效果的捷徑。然而,如何才能找到這條捷徑,并取得最優(yōu)化的教學效果呢?這就要求我們掌握教學最優(yōu)化原理,運用教學的最優(yōu)化策略,實現(xiàn)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活動方法和學生的活動方法最優(yōu)。本文擬著重闡述地理教學最優(yōu)化的語言藝術。
心理語言學認為語言的生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,即從最初的表述動機,經(jīng)過表述的語義初跡(即表述意圖)和內容言語,到擴展的外部言語。教學語言的生成也離不開這樣一個過程。教學語言是教師傳授知識、傳遞信息的主要載體之一。富有藝術性的教學語言能夠有效地保證教學信息在傳遞過程中發(fā)揮最佳效能。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: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(yǎng),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。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,課堂教學藝術首先就是教學語言藝術。作為一名中學地理教師,應該盡量使自己的教學語言充滿魅力,使之具有樂受性和迫受性,即教學語言要使學生樂于接受并產生一種迫切接受知識的愿望。
一、形象生動,趣理交融
??? 許多地理概念、地理原理和一些重要的地理數(shù)據(jù)是抽象的、枯燥的,在地理教材中,許多地理事物是未經(jīng)學生感知過的,在教學中教師更應該在教學語言上下功夫。想方設法運用形象生動的教學語言,使深奧的道理形象化,抽象的知識具體化,復雜的問題簡單化。使學生的注意力由直接的、強制的認知過程自然而主動地轉向間接的、輕松的另一認知過程,實現(xiàn)知識遷移,達到殊途同歸的教學效果。
例如:學習極光這種自然神奇的自然現(xiàn)象時,我繪聲繪色地說起:每當北極附近夜幕籠罩時,在那神秘莫測的高空常會出現(xiàn)一些明亮的光點,隨著光點的變大,光度也逐漸變強。有時如萬匹彩緞,隨風飄舞;有時如絢麗巨傘,懸掛天空;有時如一片素云,淡雅潔白;有時如一股火焰,流向天際。這些變幻無窮,色彩繽紛的現(xiàn)象,就是極光。同學們聽了那形象的描述,生動的講解后,極大地激發(fā)了他們對熱愛大自然、探索大自然的情趣。
形象生動的語言,包括栩栩如生的比喻,鮮明生動的對比,引人入勝的描述,有趣的故事、事例等。寓理于趣,增強了感染力。
二、引用翻新,妙語生輝
? ????語言是傳遞信息的工具,為了活躍課堂氣氛,激發(fā)學生的積極性,消除學生的疲勞,使學生心理的興奮與休息交替進行,形成張弛有致的心理節(jié)奏,教學詞匯應當比較豐富。而課堂上適當引用一句名人名言或人盡皆知的廣告語,或廣為流傳的歌曲中的一句唱詞等,都可以使講課生動有趣,便于理解。
例如:一曲黃土高坡中歌詞“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,都是我的歌我的歌”,接著提問:黃土高坡上是否有西北風、東南風?分別盛行于哪個季節(jié)?為什么會有這些風?自然而然地把季風形成的原因、風向等知識引了進來。教學形式新穎,學生的興趣濃厚。津津樂道,印象深刻。
??? 引用一定要注意確切、恰當、靈活、生動。要做到不用則已,用則讓它熠熠生輝,為課堂教學增揚威。如果說引用是照搬別人的話來說明問題,那么翻新則是在前人名言、警句的基礎上,根據(jù)當時情況的需要改變其中個別詞語,賦于新的含義。它是在引用基礎上的創(chuàng)造。例如,有一次,我在對一道例題只作了一些提示性的講解后說: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,但愿課后有你追隨。學生欣喜大笑,深知教師的用意,這笑聲消除了疲勞,又一次激發(fā)了學生學習的興奮點??梢?,恰到好處的翻新,能使語言風趣生動,犀利明快,起到一般語言所起不到的作用。
三、詼諧幽默,機智風趣
地理課堂教學中的幽默,它不是膚淺的笑語和逗笑的滑稽,而是蘊含深意的。它往往只是三言兩語,卻妙趣橫生,鞭辟入里,既使學生忍俊不禁,引發(fā)出健康的笑,又使學生品味和深思教學內容,從中得到啟迪和受到教育。
例如:在學習梅雨天氣時,可用擬人化的語言進行講解:“話說春末夏初時,紅(暖氣團)黑(冷氣團)兩軍,在江淮地區(qū)及長江中下游地區(qū)相遇,雙方對陣廝殺,由于勢均力敵,各有進展,戰(zhàn)爭相持達一月左右,交戰(zhàn)之處,無不硝煙彌漫,陰雨連綿。”學生大笑,興致勃勃。
有人說,幽默是語言的“調料”,是引力強大的磁石。它既能引人發(fā)笑,增添教學活力,創(chuàng)造良好的課堂氣氛,又能激發(fā)學生的學習興趣,令學生心馳神往,使學生在愉快、歡樂的氛圍中主動地獲取知識。
四、心理換位,稚化導學
? ??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進行的雙邊活動,是允許帶有表演成分的。教師在課堂上除了對學生進行啟發(fā)、誘導、點撥、釋疑、傳授知識和技能處,有時還需要將自己裝扮成學生,即在教學過程中,有意識地退回到與學生相仿的思維態(tài)勢,把熟悉的當作陌生,把再次授課當成首次接觸,設身處地地揣摩學生的心態(tài),以學生的眼光去審現(xiàn)將要學習的新內容。教師這種心理換位是“稚化”。稚化的教學語言,對于點燃學生的心智之火,溝通師生之間的感情,激發(fā)學生探求思索,都有著十分微妙而靈驗的作用。
例如:學完了地球運動知識后,做一做鞏固練習題。讀“地球公轉示意圖”回答下列問題:
(1)在公轉軌道上標出公轉方向和在A位置標出地球自轉的方向
(2)當?shù)厍蜻\行到B點時,是__________日前后,為北半球的 _________節(jié)氣。
(3)當?shù)厍蜻\動到A點時,南極圈上晝長為_______小時,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(qū),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 值(最大、最小)。
(4)當?shù)厍蜻\行在D點時,太陽正直射在________上,這一天全球各地晝長都是_______小時。
(5)從D到C太陽直射點在____半球,并向____(南、北)方向移動。
(6)從B到D,北半球晝夜長短情況是????? ?;從B到D,北半球晝長的變化趨勢是 ????。
舉一反三,把本題的圖形改變后,其問題不變,讓學生繼續(xù)思考。許多學生認為此時的自轉方向和公轉方向都是順時針了。當大部分學生完成第(1)問時,這時老師一邊是讀題,一邊好象是在自言自語了:地軸的方向是改變了,但地圖上的南北還是“上北下南”這樣定的呀,圖示我們還是站在北天空看地球的公轉運動的,因此自轉也好公園也好還是北逆南順的。此時許多學生晃然大悟。下面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。
在教學過程中,這種站在中、差等生角度上的臨時性的“角色換位”,是借教師之口,說出學生心中的狐疑,目的在于激勵學生深層次的思考,培養(yǎng)學生的說理能力和縝密的思維能力。
??? 總之,課堂講授在注重理趣的同時一定要注意語言的表達藝術。使教學語言充滿情趣和富有諧趣,做到既論證透辟又意趣盎然。這樣的教學語言才能化沉悶為輕松、化復雜為簡潔、化單調為豐富,激發(fā)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,使學生有一種急切地接受知識的強烈愿望,產生寓教于樂的特殊效果。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