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(fā)表于《現(xiàn)代語文》2015年12月第34期
審題立意要有“三度”
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 ——從一道作文材料審題看審題誤區(qū)
江蘇省海門中學 胡立后
??? 俗話說,意猶帥也。正確而深刻的立意,這是寫好一篇文章的前提。但囿于認識和思維水平,在審題立意中,學生還是因對材料的理解較為膚淺,表達不夠嚴密而不可避免造成了審題立意的不當,且極易偏離新材料作文中給出材料的核心話題。如何避免這樣的審題誤區(qū)呢?關鍵還應該從理解過程的本身來解決。
?? ?文題回顧:
老卡爾是法國波爾多地區(qū)的一位農場主,他種植的葡萄的品質,在當?shù)啬酥寥澜缍际菙?shù)一數(shù)二的。他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絕技,那就是:他不僅能預測出當年的葡萄有無病蟲害,而且知道具體是哪種病蟲害。多年后,他對兒子說:“你注意到葡萄園里的那幾株月季了嗎?它們是我絕技的核心所在。因為月季和葡萄?;嫉牟∠x害是相同的,而月季開花時間比葡萄早,所以一旦月季出現(xiàn)病蟲害,我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對葡萄采取防治措施……”兒子聽完后,驚訝地張大嘴巴:“原來這么簡單呀。我?guī)缀趺刻於紡哪切┰录九赃呑哌^,卻從來沒有留意過?!?/p>
一、厘清界限,概念表述有限度
考生在審題立意過程中,很容易抓住老卡爾是從“月季”中發(fā)現(xiàn)治理葡萄的病蟲害的,就立意為“細節(jié)決定成敗”,那么是否切合材料呢?
細致揣摩材料,會發(fā)現(xiàn)此立意從概念的表述上來說,還是不夠確切的。主要原因是對“細節(jié)”和“細小事物”這兩個概念的內涵把握不準。
“細節(jié)”是對某件事情發(fā)展的全局或者是進程中的某一環(huán)節(jié),起到重要的意義,如一個小數(shù)點的失誤,導致整個的航天計劃工程的失誤;“細小事物”則是指形態(tài)或者價值上的小,是和大的形態(tài)與價值的事物相對的一個概念。這些事物雖細小,卻是小中見大,管中窺豹,是理解聯(lián)系、規(guī)律的切入點。
而材料中的“月季”之于葡萄,是一個獨立的個體,并不是全局性的或者進程中的某一個細節(jié)。更為確切地說,月季只不過是作為細小之物,卻被老卡爾發(fā)現(xiàn)其與葡萄病蟲害之間的聯(lián)系和規(guī)律。因此,“細節(jié)決定成敗”這一立意不切合題意。這就是由于不能很好地厘清概念的內涵,進而導致立意的偏差。
如若正確地立意,還需要對寫的核心概念詳加揣摩、辨析,方可立于不敗之地。譬如2015年江蘇高考文題考察對“智慧”的理解??忌舨患铀伎嫉貙ⅰ爸腔邸钡韧奥斆鳌?、“學問”等概念,不細致去辨析其中的差別,那么就不能算作最切合材料的立意。江蘇省高考作文閱卷專家組經過討論、辨析,認為“智慧”高于“聰明”,就在于它更多一些“善”“活”和“妙”,如此立意,方能切合材料,自然也就有了高格調。
二、注意整合,立意方向有效度
針對農場主兒子對老卡爾行為評價:“這么簡單”,有考生立意為:“成功是簡單的”、“簡單就是真”“過簡單的生活”。這些立意仍然被判為偏離了材料。為何?
新材料的審題立意可以進行多向拓展,但需要注意切忌僅僅抓住材料主體中的某一個關鍵詞、某一句話來立意。因此,在判斷某一關鍵詞或是某一關鍵句是否“關鍵”,還是要回歸語境才能真正確定,進行整合諸如材料描述對象、目的、因果、前提等各方面的因素,才能讓審題立意言之成理,從而有“效度”。
兩個人對話是整個材料的主體,也是進行審題立意多向拓展的核心所在。從中可以發(fā)現(xiàn)材料描述對象是自然規(guī)律、事物聯(lián)系;老卡爾的用意是強調“觀察很重要”,農場主兒子評價“簡單”二字是是在知道這個規(guī)律之后這一前提,整合這些要素,可以立意為:“把握規(guī)律是種智慧”、“簡單是源自規(guī)律的掌握”等立意。
但是如果僅僅抓住農場主兒子的話:“這么簡單”,有考生就立意為:“成功是簡單的”、“簡單就是真”“過簡單的生活”這些立意明顯是偏離材料,只抓只言片語,不能很好地整合語境的各個要素——“把握規(guī)律或聯(lián)系”,更是對材料的過度的演繹,偏離了材料的主要話題,屬于忽視立意方向的有效度。
在高考審題中尤其要注重整合,從而增加審題立意的“效度”。譬如2015年山東卷,如果簡單地抓住“想分辨兩者的不同”這一語句,就從小孩的角度立意為:“善于辨析不同”,則屬于偏離材料核心話題。因為話題的前提是——要不要分辨開來,“絲瓜的藤蔓與肉豆的莖須一旦糾纏在一起,是很難分辨的”,孩子的看法是要分辨,父親的看法是不需要分辨,兩人的矛盾焦點在于不同的看法,較量的是不同思想觀念,而不是要辨出什么不同的結果來。因此,不可簡單根據(jù)這一語句來立意??梢姡喜拍茏寣忣}立意更有“效度”。
三、防止跨度,話題遷移要適度
故事類的敘述材料,往往可以遷移到相關的領域,如社會現(xiàn)象、生活感受或是藝術品鑒等領域,由實到虛,由小到大,會解讀出更為深刻、新穎的立意來。但是要注意遷移的適度,不可因為思維的跨度太大而忘記了“適度”。
從農場主和兒子的對話中,可以看出,農場主的絕技的來源就是“對生活的觀察”,而且農場主兒子所體悟到的道理就是“留意”、“觀察”重要性。但應注意他們討論的話題范疇是“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(lián)系和規(guī)律”,就決定了話題的遷移有一定的限制,這就是“適度”原則。譬如,立意為:“發(fā)現(xiàn)生活的美”“追求美的生活”。這些立意就偏離了材料的主要的內容。材料的真正立意在于:如何發(fā)現(xiàn)孤立的“月季”和“葡萄”之間的關系,是把握好事物規(guī)律。如果隨意遷移“藝術品鑒”、“生活感受”等領域,則是對話題的一種偏離。
出現(xiàn)這種不注意材料遷移沒有“適度”,漫無邊際的現(xiàn)象,就在于思維的跨度太大。
再如,2015年湖南卷考題,如果對這樣一段材料立意為“將劣勢轉化為優(yōu)勢”,則明顯屬于偏離話題。之所以有這樣錯誤的立意,就是因為思維從大樹開始的“劣勢”——沒有腿和翅膀,直接推導出大樹“旅行”的成功,忽略了對原因的層層推進,思維的跨度較大,造成偏題現(xiàn)象。如果細細分析過程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大樹到最后還是大樹,并沒有長出腿或者翅膀,并非將劣勢轉化為優(yōu)勢,只是通過另外一種方式實現(xiàn)夢想。如能細致層層分析,步步推究,則可避免立意上因思維跨度較大帶來的失誤。
在新的高考作文形勢之下, 以新材料的形式來考查學生的作文表達水平,其多角度的審題立意,無疑能夠極大地解放學生的思維,激活思想的火花,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絕對的自由。只有帶著“尺度”的意識,才能真正作文寫作中寫出切合材料、高格調立意的文章來。
?
?